《沁园春•雪》是毛泽东一生最重要的词之一,也是毛泽东在诗词上最重要的代表作,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也是最大的。
说《沁园春•雪》所产生的影响力最大,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。毛泽东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,那时候正是红军长征走到最关键的时候。毛泽东的这首词给正在进行长征的红军以极大地鼓舞。而这首词真正出名,是在1945年底重庆谈判的时候。当时《新民报晚刊》发表了这首词语后,整个国统区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。蒋介石甚至试图找很多当时最著名的大词人来写词,想要以此胜过毛泽东写的这首词,但是却没有人能够完成这个任务。而毛泽东的这首词也在国统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,让国统区的人见识了这位共产党领袖的风采。
那么,这首词究竟好在哪里?为什么能够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力呢?
一、《沁园春•雪》是“诗言志”传统的最好体现。
中国古代一直把诗作为最正统的文学,并且提出了“诗言志”的主张。诗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的第一素养。一个人只有写好诗,才具备当官的条件。
而且诗还被提到了道德的高度的。诗中所表达的很多内容,都被诠释为一种道德品格。比如著名的《关雎》这一首诗,就被朱熹认为讲的是后妃之德。
总之,在古代,写诗一开始就是一种政治活动,是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情。
词刚刚产生的时候,只是被当作音乐的一种文字表达而已,并没有被提到很高的高度。不过后来,经过苏轼、辛弃疾以及南宋一众爱国词人的努力,词也获得了和诗一样的高度,也像诗那样,成为一种政治活动,也具有了“诗言志”这样的功用。
毛泽东写的《沁园春•雪》,就是“诗言志”的体现,是一种重要的政治表达。而且毛泽东还让把这种政治表达,达到了极致。
毛泽东于1936年2月写出这首词的时候,红军长征虽然即将取得胜利。但应该说,整个工农红军的前途依然是并不明朗的,国民党的军队依然十分强大,国民党依然在对红军进行围追堵截。如果国民党军队继续调动大军围堵红军,红军的生存,依然还是一个问题。而毛泽东却在这个时候写出了《沁园春•雪》,表达出了一种乐观豪迈气质和革命必胜的战斗激情,可以说在当时起到了极大的宣传作用。
展开全文
这种宣传作用,甚至延续到了1945年底的重庆谈判的时候,给全国受压迫的人指明了道路。
二、《沁园春•雪》有一种宏大的历史观。
1945年,当柳亚子见到毛泽东写的这首词的时候,曾经评价说,就算是苏东坡和辛弃疾,他们作为豪放词的代表,他们所写的词,也都不及毛泽东的这首《沁园春•雪》。
柳亚子这句话并不是溢美之词。毛泽东的这首词,最重大的特点就是它有一种宏大的历史观。
历史上有宏大历史观的词,比如说苏轼的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,还有我们耳熟能详的杨升庵的《滚滚长江东逝水》。这两首词的历史观都是让人感叹的。不过这两首词都有一个毛病,就是他们陷入了历史虚无主义之中。苏东坡感叹了三国英雄周瑜的丰功伟绩以后,最终落脚到及时行乐上去。杨升庵也有相似的腔调,所表达的也是虚无的人生。
而毛泽东所表达的历史观,是一种唯物主义的历史观。毛泽东在词里,讲到了中国关于大一统的历史观。里面提到了五位统一天下的帝王,用五位帝王预示着,中国虽然当时处在分裂的状态之中,但是最终是会实现统一的。
还有,毛泽东并没有太多地抒发个人的情感,它是立足于整个共产党人的情感,表达的是共产党人实现中国统一与和平的历史使命感。
历史上真能有这种豪迈历史观的,辛弃疾、辛弃疾的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可以算一首,但是其格调没有毛泽东的词高。
三、《沁园春•雪》具有精湛的诗词艺术。
《沁园春•雪》所咏唱的是雪。这本来是一首写景诗,不过毛泽东在写景方面大开大合,有一个“上帝的视角”。看这些写景的句子:“望长城内外,惟余莽莽;大河上下,顿失滔滔;山舞银蛇,原驰蜡象,欲与天公试比高。”气势何等豪迈。
古人在写雪的时候,更多的是去寻求一种趣味。比如当年谢安曾经让他的子孙们来写雪,他就对她的侄女谢道韫写的“未若柳絮因风起”这句诗,给予了高度的肯定。而这个典故也非常有名。之所以有名,是因为这里在追求趣味,一种“味外之旨”。实际上,这是一种小文人的趣味。而毛泽东没有小文人的腔调,这就是毛泽东对诗词的创新。
总之,无论从哪个角度来分析,毛泽东的《沁园春•雪》非常出彩的词,值得反复吟诵学习。
(参考资料:《毛泽东诗词选》等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